Home Sweet Home Blog

甜家品牌公寓 & 甜家共同工作空間 | 台北

從「老」到「新」的蛻變:一次看懂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的關鍵

Last Updated on 8 9 月, 2025 by 甜家團隊 HSH Team

在台灣,「住」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基本需求,更牽動著安全、財富與生活品質。當城市快速發展、人口集中,許多建築卻逐漸老化,成為潛藏的安全隱憂。尤其近年來「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成為媒體與民眾熱議的關鍵字,無論你是屋主、投資人,還是正在尋找安心住所的家庭,都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問題。

那麼,究竟「都更」與「危老」有什麼不同?誰適合選擇都更?又有哪些情況該考慮危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用最清楚的方式帶你拆解兩者的核心差異、申請條件與實際效益,讓你一次就看懂重建的關鍵。

目錄

你的家,真的安全嗎?一場不容忽視的「家屋健檢」

圖片出處: 國家文化記憶庫

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同時也是一個位處地震帶的高風險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引以為傲的城市面貌下,潛藏著一個巨大的無聲警報:快速老化的建築物群。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統計,2016年台灣屋齡超過30年的住宅佔全國總量的約45%,而這項比例預計在2026年將攀升至70%,到了2036年更可能達到驚人的88%。這不僅僅是外觀上的老舊,更代表著潛在的公共安全危機與生活機能的脫節。

這個潛在的風險並非空穴來風。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超過2,400人死亡、數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的慘痛教訓,至今仍提醒著我們老舊建築物在面對強震時的脆弱性。除此之外,台灣社會正加速邁向高齡化,許多老舊建築缺乏現代化的無障礙空間設計,這使得居民的居住品質與安全都受到嚴重影響。面對這樣的挑戰,政府提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重建道路:《都市更新條例》與《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簡稱危老條例)。

《都市更新條例》旨在透過重建、整建或維護等措施,對都市計畫範圍內的特定地區進行有計畫的再開發,以復甦都市機能並提升公共利益。這是一個著眼於宏觀都市發展的全面性工程。相較之下,《危老條例》則是一個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其核心目標是直接、快速地解決都市計畫區內危險且老舊建築物的安全問題。這兩項法規雖然目的相似,但在實施機制、條件與適用性上存在本質差異,理解這些差異是踏出重建第一步的關鍵。

深度解析:都更與危老的核心差異與優勢

圖片出處: 聯合新聞網

對於廣大的民眾而言,都更與危老最難釐清的便是它們之間的異同。這兩項政策並非互為替代,而是根據不同的基地條件、社區共識與重建目標,提供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其核心差異可歸結為「規模」與「共識」兩大面向,並直接影響其申請流程、審查時程與獎勵內容。

都市更新的優點:著眼於宏觀的城市再造

  • 容積獎勵高:都市更新的容積獎勵上限最高可達基準容積的1.5倍 ,或原容積加上基準容積的0.3倍 ,獎勵額度相對較高。此外,都更可申請的獎勵項目也更為多元 ,例如提供公益設施 、協助開闢公共設施 、取得綠建築標章 、智慧建築標章 等,讓重建後的價值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 適用於大規模、複雜的基地:都更的實施模式適合處理大型、產權複雜、難以整合的街廓,例如街廓完整的區域或面積達3,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基地 。這使得都更不僅能解決單一建築問題,更能實現整體區域的再造與規劃 。  
  • 多數決機制有助於整合:都更採用多數決機制,要求75%或80%以上的同意比例,而非全員同意 。雖然這使得流程相對冗長,但卻能有效解決少數人不同意導致重建無法啟動的問題,是推動大型複雜案的唯一可行途徑 。  

危老重建的優點:以「加速」為核心價值

  • 流程快速、程序簡便:危老重建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快速的審查時程,最快可於短短2個月內核定 。由於危老條例要求100%所有權人同意,因此可省略都更條例中冗長的公聽會與審議程序,大幅縮短重建時程 。  
  • 申請門檻低、無最小基地面積限制:危老重建沒有最小基地面積的限制,即使是單一獨棟老屋也能申請重建 。這使得許多不符合都更規模的小面積老舊建築,也能透過危老條例得到重建的機會 。  
  • 獎勵明確且有期限:危老條例的容積獎勵最高可達基準容積的1.4倍 ,且獎勵項目明確。此外,政府透過逐年遞減的「時程獎勵」來鼓勵民眾盡早申請 ,創造一個迫切的重建動機,讓有意願的屋主能把握黃金時機。

都市更新還是危老重建誰說了算?誰來執行?

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的機制設計,存在著一個深刻的因果關係。危老條例之所以能夠實現「加速」的目標,其根本原因在於它要求「100%所有權人同意」的門檻。這個嚴格的條件使得重建計畫在啟動前已完全排除所有權爭議,因此得以大幅簡化行政流程,跳過冗長的公聽會與法律強制程序。這也使得危老重建成為一個非常仰賴社區團結與共識的方案。

相較之下,都市更新則採取「多數決」機制,依據不同情況要求75%或80%以上的同意比例。雖然這使得都更流程變得更為複雜與漫長,需要歷經多場公聽會、聽證會及審議會的嚴格審查,以確保少數人的權益不受侵害。但這項機制也成為解決大型、複雜、難以整合基地問題的唯一途徑,它允許在無法達成全員共識的情況下,依然能推動重建,實現城市改造的公共利益。

以下為都更與危老在關鍵面向上的詳細比較:

項目都市更新 (都更)危老重建 (危老)
法源依據《都市更新條例》《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
主要目標宏觀的城市機能復甦與景觀改善針對危險及老舊建築物的迫切安全問題 
同意比例80% (一般地區) 或 75% (更新地區) 100% 
基地面積限制1000m² 以上;或500m²以上經審議會同意 無限制,可為單一建物 
申請時程無期限 須於2027年5月31日前提出申請 
審查時程冗長,動輒數年 快速簡便,短則2個月即可核定 
容積獎勵上限最高1.5倍基準容積或原容積+0.3倍基準容積 最高1.4倍基準容積或1.15倍原建築容積 
稅賦優惠– 重建期間地價稅減半或免徵
– 重建後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半徵收2年
– 土地增值稅及契稅減徵40% 
– 重建期間地價稅免徵
– 重建後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半徵收2年
– 若所有權未移轉,房屋稅減半優惠可延長10年 

從事實到洞察:潛藏在數據背後的因果關係

這兩項法規的差異不只是一張表格所能呈現。危老條例的「時程獎勵」便是政策意圖的明確展現。這項獎勵並非固定,而是逐年遞減,最終歸零。這項設計背後,是一個強烈的政策訊號:政府正透過創造一個「倒數計時」的緊迫感,積極鼓勵民眾不要持續觀望,盡早將重建計畫付諸行動。因此,對於有意願的屋主而言,把握時程獎勵的最後機會,將直接影響重建後的實質效益。

此外,在稅賦優惠方面,危老條例提供了一個針對長期持有者的獨特優勢。除了重建完成後兩年內的稅賦減半之外,如果所有權人為自然人且未轉移所有權,房屋稅減半的優惠可以額外延長十年。這項政策明顯鼓勵老屋屋主以自住或家族傳承為目的進行重建,而非單純的商業開發,它讓危老重建對於傳統家庭而言,具有更強烈的財務吸引力。

都更與危老,重建流程大解密

無論選擇哪一種重建方式,都有一套需要遵循的行政程序。都更因其多數決機制,流程相對冗長且複雜;而危老則因其全數同意門檻,流程更為簡便快速。

都市更新流程

  • 第一步:整合意見:確認符合政府劃定的更新地區或自行劃定更新單元 。  
  • 第二步:事業概要申請:召開第一次公聽會,並向政府提出事業概要的申請與核准 。  
  • 第三步:組隊:自行籌組都市更新會,或委託都更事業機構協助 。  
  • 第四步:計畫擬定:召開第二次公聽會,擬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  
  • 第五步:審議核定:將事業計畫與權利變換計畫送交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審核 。  
  • 第六步:申請建照:計畫核定後,即可依建築法規申請建造執照,正式進入動工階段 。  

危老重建流程

  • 第一步:資格確認:向縣市政府窗口提出申請,確認房屋是否符合危老資格,包含是否為合法建築、非歷史古蹟等 。同時進行結構安全性能評估 。
  • 第二步:擬定重建計畫:取得重建計畫範圍內100%土地及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同意 。
  • 第三步:送件核准:備妥重建計畫書,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准 。
  • 第四步:申請建照:計畫核准後,即可依建築法規申請建造執照 。

三分鐘自我檢核:你的房子符合條件嗎?

在深入了解都更與危老的異同後,最重要的便是確認自家住宅是否符合申請條件。這一步是所有後續計畫的起點,也是最實際的「家屋健檢」。

都更資格:都市計畫內的「群體改造」

若希望透過都更程序重建,房屋需同時滿足以下三項基本條件:

  • 區域條件:建物必須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
  • 屋齡條件:若是採取重建方式,合法建築物的屋齡需達到30年以上;若是整建或維護,則需滿20年。
  • 規模條件:基地面積原則上需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若面積介於500平方公尺至1000平方公尺之間,則需經都市更新審議會同意。

除了上述基本條件外,地方政府也會評估多項環境指標,例如建築物的防火構造、周圍巷道寬度、建材種類以及是否有安全疑慮等,以綜合評估是否符合都更資格。

危老資格:專注於危險與老舊的「個體診斷」

相較於都更的廣泛適用性,危老重建則有更明確的診斷標準。若要申請危老重建,住宅需首先符合以下三個基本前提:

  • 位於都市計畫區內:土地必須處於都市計畫範圍內。
  • 屬於合法建築:建物需為領有使用執照的合法建築物。
  • 非古蹟或歷史建築:建物不得為政府指定的歷史建築或古蹟。

在滿足以上前提後,房屋還必須符合下列三種核心條件中的任一項,才能正式提出申請:

  • 結構有立即危險:經政府主管機關通知為海砂屋、危樓,或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結果未達最低等級。
  • 屋齡30年以上且未設有電梯:房屋屋齡超過30年,且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為乙級,同時未設置昇降設備。
  • 屋齡30年以上且改善不具效益:房屋屋齡超過30年,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為乙級,且經詳細評估後確認補強成本已超過重建成本的二分之一。

耐震評估的重要性與補助

「耐震評估」是啟動危老重建程序的核心步驟,也是判斷房屋是否符合條件的關鍵依據。這項評估通常分為兩個階段:

  • 初步評估:費用約為新臺幣1萬2千至1萬5千元,主要用於快速判斷建築物的耐震能力。政府針對此項評估提供每棟最高30%的費用補助,上限為新臺幣40萬元。
  • 詳細評估:當初步評估結果顯示耐震能力不足時,可進一步進行詳細評估,費用從新臺幣15萬元起跳,依建築面積增加。這項評估將提供更精準的數據,協助屋主做出是否重建的決定。

建議有意申請危老的屋主,可優先利用政府提供的初步評估補助,為自家住宅進行一次全面的安全「健檢」。

都更與危老,重建模式的選擇

無論是都更或危老,重建的執行方式都可歸納為不同的模式。這三種模式代表了不同的資金來源、風險承擔與自主控制權,屋主團體應根據自身的條件與共識程度,做出最符合利益的選擇。

都更的三種重建模式:公辦、合建與自辦

都市更新的實施者可以是政府機關,也可以是民間企業或所有權人。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都更可分為三種主要模式:

  • 公辦都更:由政府機關擔任實施者,或透過公開評選程序委託民間業者執行 。由於政府主導,公辦都更的過程公開透明、風險低,且易於整合大型、產權複雜的基地 。但相對的,流程也較為冗長 。
  • 合建都更:由建商擔任實施者,地主出土地、建商出資金與技術,雙方共同合作重建 。這是目前最常見的模式,其優點在於地主無須自籌資金,所有流程皆由建商負責,便利性高 。  
  • 自辦都更:由地主們自行籌組「都市更新會」,自行出資或向銀行融資,並委託專業團隊協助規劃與興建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地主能實拿的坪數最多,利潤完全歸地主所有,自主性也最高 。但相對的,所有地主也需共同承擔龐大資金與風險,且流程較為繁瑣 。  

以下為三種模式的優缺點與適用情境分析:

項目公辦都更 (Public-led)協議合建 (Joint Construction)自辦重建 (Self-initiated)
實施者政府或公開評選建商 建商或不動產開發業者 地主自行籌組更新會 
資金來源政府主導或公開招標 建商出資 地主自籌或向銀行融資 
優勢– 過程公開透明- 政府主導風險低- 易整合複雜基地 – 地主無需出資- 建商包辦所有流程- 最常見的模式 – 坪數實拿最多- 利潤完全歸地主- 自主性高 
劣勢– 流程最久- 住戶自主性低- 土地面積要求較大 – 利益分配依契約協議- 可能因個案而異- 需仔細審閱契約– 需自行承擔龐大資金與風險- 過程繁瑣複雜- 需專業知識 
適用情境大型基地、產權複雜、難以整合的區域 大多數情況、地主無資金或不願承擔風險 地主互動良好、戶數不多、資金充裕或願意共同承擔風險 

危老重建模式與政府角色

相較於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的推動者是所有權人本身,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各項誘因與協助,例如行政流程的簡化、稅賦減免以及多項補貼措施,而非直接主導重建 。

危老重建的實施方式 其中,危老重建的方式可再細分為「合建」及「自地自建」 。  

  • 「合建」 係指由地主與建商共同合作興建大樓,由地主出地,重建機構或建商出資,待完成重建後與地主一同分配新大樓,在實務上是最常見 。  
  • 「自地自建」 則是地主出地及資金興建,委由「建經公司」擔任專業顧問,協助遴選廠商、處理法令、行政程序及興建管理等事項,利潤及興建風險皆由地主承受 。  

危老重建政府補助項目

為了加速危老重建的推動,政府提供多項補助,減輕民眾的財務壓力:

  • 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補助:「耐震評估」是啟動危老重建的核心步驟。政府針對初步評估提供每棟最高新臺幣1萬5千元補助 。若是初步評估後需進一步進行詳細評估,最高則可補助總費用的30%,上限為新臺幣40萬元 。  
  • 重建計畫補助:每案最高可獲得新臺幣5萬5千元及5千元行政作業費的補助,以協助民眾撰寫重建計畫書 。  
  • 重建貸款利息補貼:符合條件的自住戶,每戶最高可申請新臺幣350萬元的重建工程貸款利息補貼,年限最長達20年 。此外,也有最高300萬元的信用貸款方案可供申請 。  

等都更的房子可以和包租代管合作嗎?

許多屋主在等待都市更新或危老重建計畫核准、動工的過程中,常常面臨一個難題:這段空窗期要怎麼處理?其實,合法的房屋在尚未正式拆除前,仍然可以透過「包租代管」方式出租。這樣不僅能讓房子在等待重建的期間持續發揮價值,也能避免空屋閒置所帶來的治安或維護問題。

與業者合作優勢

  1. 穩定收益:透過政府補助的包租代管計畫,屋主能確保租金來源穩定,不必擔心租金收不到或租客違約的風險。
  2. 降低風險:代管業者會協助篩選合格租客、管理租約、處理瑣碎事務,屋主無需親自面對租屋糾紛。
  3. 維護價值:專業團隊定期檢查與維護房屋狀況,確保在等待都更或危老期間,建物仍維持良好狀態,不會因長期閒置而加速老化。

在台北,如果你正在考慮都更或危老重建,卻又希望這段過渡期能夠兼顧收益與管理,那麼選擇值得信賴的代管平台尤其重要。甜家國際共生公寓不僅具備合法合規的包租代管服務經驗,更能協助屋主從租金收益到後續重建,打造一站式安心解決方案。與甜家合作,讓你的房子在等待新生的同時,也能持續發揮最大價值。

核心問題: 房產與利潤,怎麼分配?

在重建過程中,最終的房屋與利潤分配是所有屋主最關心的議題。這與選擇的重建模式息息相關,而最常見的兩種分配方式為「協議合建」與「權利變換」,它們在本質上存在顯著差異。

項目協議合建權利變換
意義所有權人與實施者以簽訂契約的方式,約定重建後所分回之權利或房屋坪數 。  由不動產估價師評估目前的土地價值、改建後的全新價值等,扣除共同負擔後,所有權人再按照比例分配更新後的建物、土地及權利金 。  
適用個案危老重建、都市更新  都市更新  
同意門檻100%  依劃定方式與計畫階段不同,門檻約50%至80%以上不等 。  
分配方式坪數協議或依原建物面積的一定比例對換依評估價值比例分配  
另外補償約定租金補償、違章換評等合法及違章建物補償、租金補償、其他補償(例如搬遷費)

協議合建

協議合建是一種「私人契約」行為 。其本質是地主提供土地,建商提供資金與技術,雙方透過合建契約來協議重建後的房屋分配比例 。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彈性高,地主與建商可根據個案需求進行協商,但也因完全取決於契約內容,合約審閱與協商過程至關重要。危老重建通常採用這種方式,而都更中的「合建」模式亦屬此類 。  

權利變換

權利變換則是都更獨有的分配方式,其核心精神是「權利價值的公平交換」 。在重建前,政府會委託專業估價師評估所有權人原有的土地及房屋價值,扣除共同負擔費用(如營建、管理、銷售成本)後,依據其「權利價值」比例分配重建後的新建物 。這種方式提供法律保障,確保分配過程的公開透明,但分配結果可能因估價結果而異。  

都更危老常見問題Q&A

關於危老重建

Q1:危老重建需要花錢嗎? 

這取決於您選擇的重建方式。若選擇「合建」,由建商出資興建,地主則無須支付營建費用。但若選擇「自地自建」,地主則需自行負擔所有重建所需的資金。此外,政府也針對危老重建提供「重建信用貸款」與「工程貸款利息補貼」,可向銀行諮詢相關方案 。  

Q2:危老重建後,我可以分回原本的坪數嗎? 

若選擇與建商「合建」,能分回多少坪數需依據雙方簽訂的契約內容而定 。若選擇「自地自建」,則因地主自行出資,可分回百分之百的重建坪數,且所有重建後的利益都歸地主所有 。  

Q3:危老重建有哪些政府補助? 

政府為了鼓勵危老重建,提供了多項補助,主要包含:

  • 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補助:初步評估每棟最高可補助新臺幣1萬5千元;詳細評估最高可補助總費用的30%,上限為40萬元。
  • 重建計畫補助:每案最高可獲得新臺幣5萬5千元及5千元行政作業費的補助。
  • 重建貸款利息補貼:符合特定條件的自住戶,每戶最高可申請新臺幣350萬元的重建工程貸款利息補貼。

Q4:危老重建的稅賦優惠有時限嗎? 

是的,危老重建的稅賦減免有申請期限。在民國116年5月31日前提出申請,經政府核准,才可享有:重建期間免徵地價稅;重建後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半徵收2年;若所有權未移轉,房屋稅減半優惠可延長10年的優惠 。  

Q5:危老重建有哪些容積獎勵? 

危老重建的總容積獎勵最高可達基準容積的1.4倍 。除了法規認定的容積獎勵外,還包括時程獎勵與基地規模獎勵,但兩者合計不得超過10% 。  

  • 時程獎勵:從2024年5月12日起至2025年5月11日止,時程獎勵為1%,並將於2025年5月後歸零 。  
  • 基地規模獎勵:重建面積達200平方公尺可獲得2%容積獎勵,每增加100平方公尺再給予0.5%獎勵 。  

關於都市更新

Q6:都市更新的同意門檻與危老有何不同? 

都更採用「多數決」,依據不同情況要求75%或80%以上的同意比例 。而危老重建則要求百分之百所有權人同意,因此程序較為簡便 。  

Q7:如果都更無法達到百分百同意,怎麼辦? 

都市更新的「多數決」機制正是為了處理無法全員同意的情況。只要達到法定同意門檻,即使有少數人不同意,仍可透過權利變換的方式繼續推動重建計畫。這使得都更成為解決大型、複雜、難以整合基地問題的唯一途徑 。  

Q8:都更案的重建時程需要多久? 

相較危老的快速簡便,都更流程相對冗長。從整合意願、事業概要、計畫擬定到審議核定,整個過程動輒數年 。  

Q9:都更有哪些稅賦優惠? 

都市更新提供多項稅賦減免,包含:

  • 重建期間:土地無法使用者免徵地價稅;仍可使用者減半徵收 。  
  • 重建後:地價稅及房屋稅減半徵收2年 。  
  • 土地增值稅與契稅:若依權利變換取得房產,於更新後第一次移轉時,可減徵土地增值稅及契稅40% 。  

Q10:都更的容積獎勵有什麼特色? 

都更的容積獎勵上限最高可達基準容積的1.5倍 。此外,獎勵項目也比危老更為多元,可申請綠建築、智慧建築、耐震設計等獎勵,讓重建後的價值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從「想」到「做」的第一步

面對日漸老舊的家園,重建已不僅僅是選項,而是一項攸關安全與資產價值的必要決策。在都更與危老兩條道路之間,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有最適合自身條件的選擇。

一般而言,若房屋位於大面積、產權複雜的街廓,且難以達成全員共識,都更的「多數決」機制提供了唯一可行的途徑。而對於小型基地、產權單純,且居民已有高度共識的個案,危老的「快速通道」無疑是最佳選擇,特別是其稅賦與容積獎勵都正處於黃金倒數階段,把握時機至關重要。

從「想」到「做」,建議從以下三步開始行動:

  1. 為你的房子做「健檢」:首先,利用政府提供的「耐震能力初步評估」費用補助,確認你的房子是否符合危老資格。這一步能迅速釐清你的選擇範圍,避免浪費時間。
  2. 與鄰居展開「對話」:重建是一個集體的過程,無論選擇哪種模式,都需要與鄰居進行充分的溝通,凝聚共識。這不僅是程序的必要,更是未來生活品質的保障。
  3. 尋求專業「協助」:重建過程涉及法規、建築、金融、地政等多項專業知識,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極為複雜。建議尋找信譽良好且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例如建經公司、都市更新顧問公司)協助,讓專業人士引導你走完這趟關鍵旅程。

重建是一場為家園重新注入生命的工程。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為自己和家人創造一個更安全、更舒適、更有價值的居住環境。把握住這扇機會之窗,讓老屋不再是負擔,而是一項充滿希望的資產。

如果你正在為老屋煩惱,同時又想活化資產、創造被動收入,歡迎隨時聯繫【甜家】專業團隊,讓我們為你提供最貼心的包租代管服務,讓你的房子在都更、危老前也能輕鬆賺錢!

台北包租代管推薦|甜家國際共生公寓(Home Sweet Home Share House)

甜家國際共生公寓(Home Sweet Home Share House)位於台北市,專營共生公寓及包租代管服務。擁有豐富經驗,為房東嚴選房客、規劃空間,打造溫暖舒適的居住環境。

我們致力於結合品牌經營與高品質客戶服務,提供年輕族群靈活有品質的租屋選擇,住房率接近九成,續約與滿意度皆維持良好。

房屋交由包租代管業-甜家的四大優勢

甜家四大優勢一:國際專業團隊

成員擁有留學、飯店管理與設計背景,具備國際視野與專業物業管理能力。

甜家四大優勢二:翻新規劃+整合經營

專精台北市區老屋翻新、空間重塑,提升房屋價值與出租效率。

甜家四大優勢三:穩定收租+零拖延

每月租金準時入帳,保障房東收益無虞。

甜家四大優勢四:高效管理+品牌行銷

統一設計標準、嚴格租屋守則,打造高入住率、高滿意度的共生公寓品牌。

目前甜家在台北已有14間據點,並持續尋找鄰近捷運站的空置物件,歡迎房東洽詢合作,一起開創更好的租賃價值!

聯繫我們:

電話: +886-2-6605-7155
Line: @hshsharehouse
前往⮕官網一覽房東必看

Share:

Facebook
Twitter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於 共生公寓

關於 共享辦公室

Click